让教育的“脊梁”挺起胸膛-淮安教育网 央广网
央广网

让教育的“脊梁”挺起胸膛

让教育的“脊梁”挺起胸膛

  新闻背景

  我国现在有300万乡村教师,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,是我们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,他们的职业发展、生活状况一直为各界关注。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(2015—2020年)》。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,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随后,各省也相继制定实施方案。但伴随着质量提高的需要,城镇化进程、教育小班化的推进和二孩政策的实施,乡村教师问题愈加严峻,再次成为两会代表、委员关注的焦点。

教育部回应代表、委员关切

3月7日,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,针对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提出的乡村教师待遇问题,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道:“我到教育部8个月,一个突出感受是,教师太重要了!教育质量是‘尊敬’出来的。没有对老师的尊敬、对学生的尊重,就没有教育质量。只有最优秀的人会聚在教育战线,才能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。”他表示,今年,教育部还将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。

3月12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,针对如何解决乡村教师后顾之忧的提问,陈宝生表示: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。由于历史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,乡村教师短缺仍非常严重,集中表现就是三件事,教育部围绕此出台政策和措施,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。

  一是要“下得去”。教育部实施“特岗计划”,这是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,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去工作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。连片特困贫困地区和265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外的省贫县都纳入了这个范围。

  二是“留得住”。解决这个问题,主要有三招。第一招中央财政投入52.53亿元,有8.1万所学校的近130万乡村教师受益。主要是提高补助,让他们在乡村从事教育劳动得到相应的补偿,大体上人均是300元左右。一些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,标准比较高,最高的在1500元。这是解决经济问题。第二招是在全国建40万套周转房,让乡村教师、特岗教师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,能够安心工作。第三招是提高乡村教师荣誉。教育部向106万名在乡村从教30年以上的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,通过精神奖励,营造教师在乡村从教的浓厚氛围,让其有职业荣誉感。

  三是“教得好”。教育部采取经济措施、保障条件等措施鼓励水平比较高的校长、教师向乡村流动。同时,教育部这两年培训校长380万人次,帮其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水平。陈宝生强调,下一步,教育部将尽可能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,解决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编制问题。另外是下功夫解决好“长不高”的问题,即从制度上解决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等职业发展问题。

3月9日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补充难、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拓宽补充渠道,畅通源头活水。一是加强编制倾斜。推动地方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,对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、教学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教师,目前有28个省份的小学教师配备和27个省份的初中教师配备达到了国家编制标准的要求。二是进行定向培养。通过到岗退费、公费培养等多种形式,全国各地每年吸引约3.5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。三是实施特岗计划。国家每年招聘特岗教师6万人左右;中央财政提供工资性补助,西部人均年3.1万元、中部人均年2.8万元;将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纳入连片特困地区乡村生活补助发放范围。四是推进教师流动。加大交流轮岗推进力度,通过定期交流、学区一体化管理、对口支援、走教等多种形式,引导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。

淮安教育网